【实事】盐碱地改良措施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天前 | 248 次浏览 | 分享到:
盐碱地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总称,含盐量或碱化度较高,土壤结构不良、易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瘠,土壤保肥能力弱,影响作物生长,是一种性状较差、肥力较低的退化土壤。土壤普查的盐碱地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地、盐碱草地、盐碱湿地、盐碱未利用地等。国土调查对象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属于未利用地的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按未利用地管理)。盐土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硫酸钠等水溶性盐,多属中性盐,其含量一般大于0.1%;碱土(苏打盐碱土)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其碱化度

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提质、增效、扩容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那么,何为盐碱地,我国盐碱地的分布情况如何,我们该如何治理盐碱地,怎么样向盐碱地要粮食?对此,我们开设三期盐碱地科普专栏,以飨读者。


盐碱地概念

盐碱地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其他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总称,含盐量或碱化度较高,土壤结构不良、易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养分贫瘠,土壤保肥能力弱,影响作物生长,是一种性状较差、肥力较低的退化土壤。土壤普查的盐碱地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地、盐碱草地、盐碱湿地、盐碱未利用地等。国土调查对象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属于未利用地的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按未利用地管理)。盐土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硫酸钠等水溶性盐,多属中性盐,其含量一般大于0.1%;碱土(苏打盐碱土)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其碱化度(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一般大于5%。(河北喜星肥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欢迎来电咨询:0311-67902340/18531111999)与之对应,盐碱地治理包括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和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两方面:前者是对现有耕地进行改造提升,降低或消除盐碱障碍,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提升耕地质量;后者是对适宜利用的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

盐碱地成因

盐碱地多形成于土壤母质含盐量高、气候干旱、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势低洼缺少排水出口的区域,随着水分蒸发,地下水和土体中的盐分集聚到地表,导致土壤盐碱化。盐碱地的成因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据此也可以将土壤盐碱化分为两种类型:原生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
原生盐碱化的主要成因:
一是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高含盐量成土母质中的盐分容易在土壤表层积聚。
二是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
三是地下水位和矿化度影响土壤盐碱化,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
四是河流两岸因河水侧渗使地下水位抬高,导致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形成滨海盐碱土。
与原生盐碱化相比,次生盐碱化主要由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如长期使用盐分含量高的微咸水或工业废水灌溉、不合理施肥、重灌轻排、土壤改良剂中盐分残留等因素加剧了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造成耕地次生盐碱化。

盐碱地分布

按照地理区位、土壤因素、气候条件以及盐碱成因等,可将我国盐碱地分为五大类型区
一是东北苏打盐碱区。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和西辽河平原等地区,以苏打盐碱土为主,土壤质地黏重,“湿时兜水不漏,干时刀枪不入”,治理难度大。
二是西北绿洲盐碱区。主要分布在甘、新等省(区)的广大干旱、半干旱内陆区,盐碱地面积大且连片分布,土壤含盐量高,以氯化物硫酸盐复合型为主。(河北喜星肥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欢迎来电咨询:0311-67902340/18531111999)
三是黄河中上游灌区盐碱区。主要分布在晋、蒙、陕、青、宁等省(区)的引黄灌区,土壤盐分以硫酸盐和氯化物为主,气候干旱以及不合理灌溉导致了土壤次生盐碱化
四是滨海盐碱区。主要分布在津、冀、辽、苏、鲁等省(市)的沿海地区,这些区域地势低洼,主要受海水影响,地下水水位和矿化度高,土壤盐分以氯化物为主。
五是黄淮海平原盐碱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鲁、豫等省(市)的内陆平原地区。受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洪涝灾害和排水不畅影响,该区域历史上内涝、盐碱严重,经过治理耕地已基本脱盐。

历史沿革

我国盐碱地治理历史悠久,相传公元前2200年,大禹治水就有建立沟渠排灌网改良盐碱地的实践,并在农书《禹贡》中对卤土(盐碱土)进行了分类与专门描述。在公元6世纪成书的《齐民要术》中,也有“绿肥轮作改碱”的记载。但大规模的盐碱地改良利用工作主要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且与水利事业发展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黄泛区黄河泛滥造成的大面积土地盐碱化,通过造堤、建圩、筑堰,垫土造田,平整土地,利用雨水和提引蓄积的淡水冲洗盐分改良盐碱地,取得了一定成效。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国家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由于认识不足,重灌轻排,导致区域水循环不畅通,在灌溉面积快速扩展的同时,部分区域的盐碱耕地面积也随之增长。上世纪70年代起,不断健全完善水利工程体系,疏浚整治黄河、淮河、海河等,加强排涝排盐能力;通过洗盐排盐治理盐碱地,取得积极成效。上世纪80年代起,组织开展了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研究与农业综合开发,推广井、灌、排相结合,伴随黄河来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黄淮海平原盐碱地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万亩减少到目前只有零星分布,是我国成功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区域。
进入本世纪后,国家持续推进盐碱地治理。
一是积极采取工程措施防治耕地土壤盐碱化。截至2022年底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提高了农田灌排能力,为防止土壤盐碱化奠定了基础。2020—2022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在河北、内蒙古等8个省(区)轻中度盐碱耕地综合治理试验示范,试点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普遍由中度变为轻度或者基本消除,亩均产能一般提升10%—20%。近年有关省份又组织开展了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探索总结适合不同土壤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组织出版《退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发布了包括10项盐碱耕地治理在内的5大类43个技术模式。
二是不断加大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力度。通过挖掘优异耐盐碱基因、筛选耐盐碱种质资源,持续推进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推广应用。2023年,农业农村部向社会推介发布了第一批耐盐碱优异作物种质资源清单,涉及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10种农作物,共计711份。
三是不断完善盐碱地治理政策。2014年,发展改革委和原农业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盐碱地治理的指导意见》。2016年颁布实施的《农田水利条例》、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和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2021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等明确要加强盐碱地治理改良与利用。
四是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有力推动了盐碱未利用地的开垦治理。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9年10年间,全国有1200多万亩盐碱地已治理变为耕地,特别是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东北西部松嫩平原盐碱地、华北滨海滩涂盐碱地、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江苏沿海滩涂盐碱地,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利用,有效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能力。

治理经验

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盐碱地治理的本质是“淡化耕层、防治盐碱,培肥土壤、提升地力”,核心是灌排配套、控盐治碱
有效治理利用盐碱地
一是遵循水盐运动规律。土壤盐碱化的发生、消除与水关系密切,“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是盐碱地治理的基本原则。土壤盐碱含量高是盐碱地抑制作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而这些成分主要来自于地下水、灌溉水等。因此,沥盐排盐是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前提,(河北喜星肥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欢迎来电咨询:0311-67902340/18531111999)任何其他措施要取得良好效果,都必须在水利设施完善、灌排渠系配套、沥盐排盐基础上进行。
二是坚持综合施策防治结合。盐碱地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反复性,除非盐碱成因消失,否则任何单项技术都不可能一劳永逸。以工程措施为基础,持续辅以农艺、化学、生物等各种措施,实现防治结合、用养互促,方能长久有效。
三是治理技术经济绿色安全。盐碱地治理的技术产品要注重性价比,操作简单、经济可行的技术产品才能够真正被接受并大范围推广。治理改良使用的技术产品不仅要有效,还要安全、绿色,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坚决不能污染破坏耕地,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四是地种互促提产增效。选育推广耐盐碱作物,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是根本路径。各地针对轻中度盐碱地,开展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苜蓿等作物的耐盐碱种质筛选,培育耐盐碱、优质、多抗新品种并示范推广。针对重度盐碱地,筛选一批耐盐碱性好、经济价值高的特色耐盐碱植物,发展水产品,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在保护和修复盐碱地的基础上,获取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主要改良措施

目前,国内外各种盐碱地改良措施可归为四类。
一是工程措施,包括建设灌排渠系(明沟、暗管、竖井)、平整土地、掺沙降容等。通过完善灌排体系,淋洗和排除土壤盐碱,科学调控地下水位,是治理盐碱地的根本途径。
二是农艺措施,包括合理灌溉、深松深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解决盐碱地有机质含量低、质地黏重、土壤板结等问题,调节土壤水肥气热,逐步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土地生产能力。
三是化学措施,是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改良物料,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洗盐排盐效率,促进作物生长。
四是生物措施,包括种植盐生植物、耐盐绿肥和饲草,施加土壤有益微生物,以渔降盐治碱等,加速耕层熟化,促进脱盐改良。

工作路径

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推向深入。
一是摸清底数、搞好规划。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尽快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底数。加快编制盐碱耕地治理专项实施方案,针对东北苏打盐碱区、西北绿洲盐碱区、黄河中上游灌区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五大类型区,(河北喜星肥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复合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欢迎来电咨询:0311-67902340/18531111999)明确目标任务、分区治理重点和保障措施。
二是加快治理、抓好试点。结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和耕地盐碱化防治。扩大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范围,探索不同地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有效路径。
三是强化攻关、“以种适地”。聚焦农艺抑盐、工程排盐、节灌控盐、生物治盐等方向,推进技术创新。“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培育和推广耐盐碱新品种。
四是突出特色、拉长链条落实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选准特色产业,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